ふりがな
江の島の歴史
江の島歴史年表
江の島散策マップ
江の島の文化財
江の島を訪れた人々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大分類だいぶんるい):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中分類ちゅうぶんるい):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小分類しょう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大分類だい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中分類ちゅう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小分類しょうぶんるい):
作者さくしゃ(50音分類おんぶんるい):
作者さくしゃ:
フリーワード:
本圖為由上空鳥瞰整個日本列島的俯視圖。其原圖為二代歌川廣重(喜齋立祥)在慶應元年(1865年)所繪製的《大日本名所一覽》。後來,此圖經過重新編輯,由細島精三(隅田了古)擔任繪製,並由林吉藏於明治12年(1879年)出版。
大日本府縣名所獨案內 附都會便覽名所畫入(大日本府縣名勝指南書 附都會便覽名勝畫)
明治元年(1868年)的作品。畫中可見街道兩旁矗立著洋館、騎著馬的洋人,以及身穿洋裝並推著嬰兒車的女子等。當時橫濱有兩處外國人居留地:山下居留地(現今的山下町與日本大通東側半部),以及山手居留地(現今的山手町)。山下居留地主要為外國商社雲集的商業區域,而山手居留地則為外國人住宅區。
橫濱異人商館之圖
歌川國利是歌川國貞的第子,活躍於明治時期,擅長名所繪、文明開化繪及切組繪等。本作品描繪參拜者絡繹不絕的江之島三之鳥居周邊景色。畫面中可見撐著洋傘、身穿西式服裝的人物等,這類作品被稱為「文明開化繪」。
相模國江之島神社,出自《日本名勝》系列
『東京日日新聞』為東京首份日報,由條野採菊(戲作者)、落合芳幾(浮世繪師)及西田傳助(書店老闆)等人於明治5年(1872年)2月21日創刊。第964號發行於明治8年(1875年),上面刊載著江之島惠比壽屋的報導。題詞中提及,惠比壽屋新建了一棟座三層樓的高樓,眺望景色絕佳。知名演員坂東彥三郎、菊五郎與團十郎等人為了造訪頂樓,正在準備印有名字的暖簾給惠比壽屋。此外,該報還刊載了另一則公告,宣布明治8年(1875年)4月1日至5月20日期間,江之島的辯才天廟將舉辦臨時大祭。
《東京日日報刊 964號 江之島惠比壽屋頂樓之圖》
江戶於慶應4年(1868年)更名為東京,政府亦於明治2年(1869年)由京都遷至東京,此後相對於東京,京都則有了「西京」之稱。 畫面前方描繪的是三條大橋,遠景可見東山,此構圖亦承繼了初代歌川廣重的風格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58 西京 三條之大橋
畫中繪有熙熙攘攘的大津宿,遠景可見琵琶湖。牛背上覆蓋著防暑的稻草,初代歌川廣重亦曾有過相同的描繪。雖然整體景象與江戶時代無異,但店家二樓流著散切頭的男子及街道上林立的電線桿,都反映出明治時代的氣息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自宿中眺湖水之景 大津
草津宿以東海道與中山道分叉點的宿場(驛站)走向繁榮,本畫所描繪的是該分岔點之景。畫中可見牽猴的男子坐在分岔道的標誌基座上,牽繩的猴子則攀爬至標誌上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草津 兩街道之分岔點
石部宿的東端有一座名為「目川之里」的立場(休憩處),當地茶屋所供應的菜飯與田樂十分著名。畫中描繪立場附近街道上熙來攘往的景象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目川之里 石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