ふりがな
江の島の歴史
江の島歴史年表
江の島散策マップ
江の島の文化財
江の島を訪れた人々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大分類だいぶんるい):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中分類ちゅうぶんるい):
資料種類しりょうしゅるい(小分類しょう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大分類だい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中分類ちゅうぶんるい):
時代じだいと場所ばしょ(小分類しょうぶんるい):
作者さくしゃ(50音分類おんぶんるい):
作者さくしゃ:
フリーワード:
一名男子正於鞠子宿的茶屋內享用當地名產「山藥泥湯」。男子流著當時流行的短髮「散切頭」。茶屋外掛著旅宿工會「一新講」的招牌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23驛中之名產 鞠子
府中宿在明治時代更名為「靜岡」。安倍川流經府中宿的西側,明治時代後亦於其上架起橋樑。畫面右下角可見「橋長二百八十間」的標記,換算後約為509公尺。據說橋上實際設置的為煤氣燈,但畫中所繪的卻為石燈籠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22安部川橋 静岡
本圖中乘船女性撐著陽傘,風景雖同於江戶時代,卻展現出明治時代的新意。
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 廿一 三保之松原 江尻 靜岡迄二里廿七町
本作品描繪田子之浦的街道風景。畫中既保有自江戶時代以來的相同風貌,亦加綴人力車與電線等明治時代的新來文化。 街道沿途的松樹由前至後由大漸小,巧妙地展現畫面的深度。初代歌川廣重在風景畫中即重視遠近感的展現手法,由本作品可感受到其風格亦承繼至後代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20興津
作品描繪沿海的薩埵峠下方道路,可見其亦已架設電線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19薩埵之下 由井
本作品描繪東海道上最為湍急的富士川之景。進入明治時代後,護岸亦以石牆加固。畫面中川面的波動展現出水流,遠景中壯麗的富士山亦十分吸睛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18富士川之渡口 蒲原
自江戶前往京都的東海道路途中,南湖(茅崎市)與吉原(富士市)兩處能在街道左側望見富士山,故名「左富士」。其為東海道上的著名景點,亦曾出現於初代歌川廣重的作品當中。畫面中,街道從左前方蜿蜒向遠方延伸,松樹的縫隙間可見左側遠方的富士山,展現出與初代歌川廣重一脈相承的構圖。然而,進入明治時代後,街道旁的松樹間架設電線桿,使得左富士的風景亦隨之改容換貌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17左富士 吉原
本作品描繪明治維新後新開通的航路——沼川的渡口之景。江戶時代的東海道,由原宿前往下一座宿場(驛站)吉原宿時需向北大幅繞行。沼川的渡口開通後,則可沿海岸線直行,並從原橫渡至蒲原。
《東海名所改正道中記》16原吉原之間新道 沼川之渡口